“十一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對專用汽車產業的管理和扶持力度,通過拉動內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促進了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快速發展,進而也拉動了對專用車的有效需求,專用車的產銷量增長速度明顯。從2009年的產銷數據可以看出,當年全國生產專用車164.77萬輛,占當年載貨車生產量的比例達到55.68%,比2000年提高了28.75%。
隨著高等級公路的建設、物流市場的逐漸成熟,以及國內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專用車產品結構較過去有了很大變化,重型車和輕型車比例處于增長趨勢,中型車比例繼續下降;體現專用功能特性的產品比重加大;種數得到大幅增加,產品結構更加合理。
產品結構方面,廂式車中的專用功能較強的如醫療車、旅居車、環衛類、市政類、城建類專用車等均有大幅增長。隨著市場需求變化,適合高等級公路的運輸車輛、滿足專項作業功能的車輛將繼續增加。噸位構成方面,“十一五”期間,專用車總產量中重、中、輕型車輛構成比為4.5∶3∶2.5,逐漸向5∶2∶3方向發展。
政策利好加快行業發展步伐 多年來,國家在政策上鼓勵汽車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鼓勵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效益,提高產業集中度,避免散、亂、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同時鼓勵汽車企業按照市場規律組成企業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擴大經營規模。同時,在技術政策上鼓勵企業積極跟蹤研究國際前沿技術,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在稅收政策上擬對符合技術政策的研發活動給予支持;在結構調整方面,國家鼓勵汽車企業集團化發展,形成新的競爭格局。在投資管理上,投資生產專用汽車的項目由省級政府投資管理部門核準后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備案,并且專用車生產企業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2000萬元,同時要具備產品開發的能力和條件。這一系列的政策導向,都是專用車發展的利好。
與此同時,關稅的降低,使得國外專用車及零部件進入國內的限制有所降低,價格差距也在減小,特別是作業類專用車對國內的影響逐步加大。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雙邊貿易的進程也在加快,如建筑類專用車、半掛車已經進入歐、美、日主流市場;其他如罐式車、
廂式車、
自卸車等,在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出口市場增速驚人。
另外,國家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形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規模企業,這將推動行業優勢資源的重新配置,提高專用車行業的生產集中度,如半掛車、高空作業車、運鈔車、混凝土泵車等。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2008~2012年期間,
專用車發展將主要集中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京津冀地區、渤海灣經濟區、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