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專用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現狀及分析
我國專用汽車產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目前專用汽車產量占載貨汽車總產量的60%左右,接近6000個產品品種,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八五”、“九五”、“十五”規劃的貫徹實施,專用汽車行業得到迅猛發展。目前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相比已基本接近,盡管在技術先進性、質量穩定性、產品可靠性、檢測手段等方面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總體上我國專用汽車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已基本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現階段我國專用行業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值得注意。一是全國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迅猛。例如,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出4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專用汽車園區的發展;規劃占地38平方公里、地處“沈鐵工業走廊”上的遼寧專用車生產基地目前已完成一期起步7平方公里土地的“七通一平”建設,已具備企業落戶開工的條件;天津市薊縣開發區批出12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山東省梁山縣,以彈丸之地聚集了105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并有繼續擴大之勢;鄭州市擬在鄭開大道打造產能為10萬輛的專用汽車生產基地;湖北隨州市在已經擁有75家專用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基礎上,又提出打造20公里的汽車產業發展走廊;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在銀川-吳忠-石嘴山一線,重點發展汽車產業;福建廈門-龍巖-漳州-泉州一帶,將重點發展專用汽車產業;川渝經濟區在汶川震后重建的背景影響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極為快速。
二是我國專用車企業在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后,現階段普遍遇到發展的瓶頸問題,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1、企業在完成一定資本積累后,大范圍搞固定資產投資,廣泛進行資產貸款短投,在企業長期效益偏低的情況下造成現金流量嚴重不足;2、原始的企業管理方式跟不上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如家族式企業、集權管理式企業等;3、企業間低附加值產品競爭格局得不到有效改變;4、重生產、輕市場和技術,企業呈現梭形結構,缺乏戰略構思;5、汽車行業和非汽車行業的資本大量涌入,會造成新一輪的惡性競爭。
針對我國專用汽車市場需求進行分析,長期來看預測如下:1、根據交通部《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從2005年到2030年,國家將斥資2萬億元,新建5.1萬公里高速公路,屆時總里程將達到8.5萬公里。高等級公路的飛速發展,將積極推動運輸車輛和道路維護車輛的發展;我國對鋼鐵、煤炭、水泥、原油、天然氣等基本戰略物資長期保持龐大需求,這些物資相當部分靠車輛運輸,總體上講,專用汽車總需求量基數較大,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功能的增強及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環衛、園林、電力、通信、電視、公安、司法、機場、金融等商業運輸及城市建設服務類專用車將產生較大需求;此外,國家實施的重點工程如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建、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不僅將推動專用車總量發展,而且將極大地帶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有效需求;2、外延型經濟的發展帶動專用汽車出口趨勢明顯,近幾年歐美市場、東南亞及中東地區對中國專用汽車需求較大,外延型產品將是一部分優勢企業發展的重點;3、以2005年年產量為55萬輛為基數推算,到2010年,我國專用汽車年需求量為89萬輛,保有量為600萬輛;到2020年,這組數據分別為174萬輛和855萬輛。
“十一五”期間,我國專用汽車行業重點發展的產品主要是配套服務于城市功能發展類車輛,如環衛類、市政類、城建類、教育醫療類等;高等級公路服務車輛,如道路養護車、搶險救援車等;重大工程作業類車及煤炭運輸車、三農車輛等特殊車輛。、
同時在此期間,將重點引進鋁合金、不銹鋼材料應用技術,機電液氣一體化技術及微電子、智能化、自動化應用技術,模塊化設計技術,專用裝置設計及制造技術,機場專用車輛、高等級公路養護車輛等的制造技術。